系列之二:三维并举巧思政 全面发力妙改革——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毛织物染整”大力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7-15 浏览量:

“毛织物染整”课程是永利官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近年来,课程团队把握“四个一流”建设契机,寻找教学改革突破口,通过三维并举深化思政育人、全面发力突出“原位讲解”等方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创新。“毛织物染整”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支撑轻化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毛织物染整”课程自1980年学校成立染整教研室、设立毛纺方向时就开始开设,迄今为止已在永利官网持续开设40余年。随着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纺织强国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行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永利官网的传统优势特色课程,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实践等均不能满足要求,老课新琢,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走访调研,课程团队持续对接用人单位并追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整理归纳出关于课程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学习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二是实践训练实施存在难度;三是课程内容与行业结合不紧密;四是课程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课程团队在近10年的教学改革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着重能力培养、开展学科竞赛,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充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一系列课程教学创新成果。

突出价值引领深化思政育人

“毛织物染整”是典型的工科课程,专业与实践性强。在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课程团队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探究融入路径-分析育人成效三个过程,构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内容知识的传授、思政元素不足、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

首先紧贴学科与专业特色,课程团队从毛纺织产品的起源发展到“一带一路”服饰文化,挖掘出中山装华达呢、军装马裤呢等蕴含红色文化的毛纺面料,以及加牙藏族织毯、维吾尔族花毡等非遗面料等思政元素。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聚焦缩绒性能具有双面性、和毛油加入的利弊分析等,挖掘其蕴含的价值观、辩证思维等思政元素;在实验教学中,聚焦染色后毛织物存在的色差、差强人意的整理效果等,挖掘其蕴含的科学素养、学术思维、质疑存辩等思政元素。

团队凝练总结出“基础加工,质量先行”“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传承非遗,民族自信”“科学研究,坚持不懈”“学术诚信,求真务实”及“民族工业,家国情怀”等六个模块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课程育人。

重构教学内容突出“原位讲解”

“毛织物染整”课程大纲分为绪论、毛织物的干整理、湿整理和功能整理加工四个章节,内容设置以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为原则,但这种传统大纲结构对应于现实生产加工中的知识点应用缺乏连贯性,难以直观地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毛纺产品生产加工的知识结构。

针对这一不足,课程打破大纲限制,设置了精纺面料、粗纺面料和纺织类非遗毛纺产品三大模块,选取了其中8个经典、时尚、流行的面料代表(中山装用华达呢、格纹夏装派力司、轻薄抗皱凡立丁;英式复古粗花呢、大衣专属双面呢、雍容华贵双面呢;加牙藏族织毯、维吾尔族花毡);而后,将原有课程内容拆分提炼为31个知识点,并将其嵌入上述8种面料的工艺流程中,以项目或案例式教学为主,在实际生产的当前工序位置进行“原位”讲解。

通过对原有内容的拆分重组,重新构建了以毛纺面料加工工艺为主的教学内容框架,借助“原位”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际,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

针对毛纺产品加工印染设备庞大繁杂,校内实践训练实施存在难度的问题,课程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毛纺产品生产线,还原大型连续式印染设备,通过问题导向、任务设定、闯关学习、角色扮演等新颖的方式,在实地实训外补充开展虚拟仿真实验。例如毛织物光洁整理、预缩整理等加工工艺,依托永利官网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遵循“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原则,实现了核心装置的可透视性及设备单元的可拆分性,帮助学生直观认识设备、理解工艺原理。

“对分课堂”教学 “三级联动”推进

课程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师讲授、学生串讲、项目案例、小组辩论等模块,教师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55%,讲授内容偏重于染色、整理的原理、设备解析等重难点,案例选取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经典或流行的毛纺产品。不同毛纺产品加工工艺所存在的异同点,为学生主导的课堂提供更多的讨论内容。学生的串讲或讨论更偏重于工艺对比、因素分析、工艺拓展等一些需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思辨自主获取的内容,教师还鼓励学生将自己购买的毛纺产品带入课堂进行分享交流。

针对知识、能力、素质三级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知识-动手实操-创新设计”的“三级联动”递进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完成课内实验后,依托“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等平台,能够现场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毛纺产品的风格特点;通过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借助自建的毛纺产品设计软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毛纺产品设计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同时,随着“三级联动”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课程考核评价也相应改革,按照理论基础—实操能力—过程管理的“三阶评定法”进行综合考评,考试内容对标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紧贴实践、教学活动气氛活跃、教学手段互动高效、考核评价科学准确,学生课上讨论热情高涨、课下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课堂互动基本做到全员参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近三年保持在0.78以上。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创新竞赛、“溢达”全国创意大赛并获奖。作为特色高校中唯一开设“毛织物染整”课程的专业,每年为江苏阳光、山东如意、新疆天山毛纺厂、鄂尔多斯、常州三毛等知名毛纺企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企业反馈效果好。

围绕课程改革,“毛织物染整”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获批省部级课题2项,支撑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课程教学团队中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1人。任燕老师获得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及2020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称号等。(撰稿:任燕 张琪 审稿:李伟 王鸣媛)